辨析实践,诗歌教学要关注独到的形式

诗歌的语言价值不仅在于其遣词造句的斟酌上,更在于其独到的言语形式之中。诗歌是最讲究语言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歌中都蕴藏经典的语言形式。阅读教学就应该将其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诵读对比中发现其内在规律,感悟其表达效果。

在这首诗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语言现象,即形容词后置,将传统表达习惯中“怎样的什么”句式,转变为“什么事物的怎样特点”。诗人为什么要调整这种诗歌表达的语言序列呢?于是,教师则通过幻灯片将诗歌中的语句与教师调序之后的语言放置在一起,引领学生在深入阅读对比的过程中进行表达,让学生意识到:形容词后置其表达目的不在于聚焦事物本身,而在于凸显事物的外显特性。这与诗歌语段中所呈现的分写维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拓展了诗歌中没有涉及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角度,并选择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或景点,引领学生运用诗歌中的写法进行实践练习,为尝试运用这一独到的言语形式创设了最佳的操练平台。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将教学的重心设置在对言语形式的辨析、品味与思考上,并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奠定了基础,促进了阅读教学学以致用的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