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生“花”不是梦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作文教学的联系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作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何让学生喜欢习作,让他们能发自内心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的习作要求。我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积累语言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 写作兴趣 善于观察 积累语言 喜欢表达
【正文】
常常听身边的家长朋友向我诉苦:“老师,我家孩子不会写作文,一写到作文就词穷,写出来的内容也很无趣,怎么办呢?”不会写作文几乎已经成了大多数孩子的通病。
学生害怕写作文这个“通病”需要治疗,还要有奇方妙药,我认为做好几下几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激发兴趣,兴趣伴写作同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兴趣,才会乐于动笔,勤于动笔,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只要有了写作兴趣,就能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在写作中获得释放和愉悦感。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要注意选择习作的命题和选材。对于刚刚迈入三年级门槛学生来说,一定要选贴近他们生活的、熟悉的人和事来写。比如:《我的帅气爸爸》、《我的温柔老妈》、《可爱的我》等题目,让学生一看就不觉得陌生,提到这些话题就滔滔不绝、有话可写,摆脱恐惧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其次,要创设活泼有趣的写作情境。从他们的生活中找寻素材,可以结合平时开展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从活动中找寻素材,引导他们去习作。比如习作《有趣的亲子活动》时,我挑选了活动视频中最精彩的部分放给孩子们回味,然后引导学生去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物一起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中有几个程序,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抓住这个感兴趣的内容再来详写,最后写一写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比如然然小朋友在作文的结尾这样写到:“这次亲子活动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快乐,而且增进了亲子关系,我喜欢这样的活动。”有了活动的真切体会,孩子们就有话说了,写出来的内容也比较精彩。
第三,发挥想象,采用编童话编故事等形式激发兴趣。大部分同学对童话、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完一篇童话课文之后,引导他们续写或者改写,从不同的角度、新的出发点去思考,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你编写出的故事与课文相同还是不同呢。比如学了《小稻秧脱险记》这篇童话故事以后,我以《稻田里的故事》为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稻秧摆脱了杂草的困扰以后,又遇到了一些小虫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学生在班级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听。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也能引发我们的想象:比如太阳、月亮、星星等等,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训练一些相关内容,比如“假如给我有一支神笔”“假如我是一只小鸟”,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展开交流,然后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在课上进行交流;比如教学习作《摆玩具、编故事》,让孩子们把玩具带到课堂上来,小组之间成员合作商量把玩具确立关系,取好名字,讨论故事,分角色对话,再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到将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编写得生动、可感。学生在共同体的学习中得到了自主表现的机会,自然地能参与学习,写出来的作文也耐读多了。
二、勤于观察,观察让文章真实
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只有通过通过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才能获得直观的认识,植入大脑深入记忆,一切空想、假象都是不切实际的。
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描写一种动物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有哪些?你对它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多少了解?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然后再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看一看他们说的内容与实际事物之间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引导他们以后在观察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首先,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动物一般是先整体观察,然后局部观察,先想一想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庞大、渺小?还是温柔、凶恶?比如看一种鸟儿,从整体上看,它的羽毛是什么颜色,是红色、绿色还是黑色;从局部看,它的翅膀、尾巴和嘴巴是什么样的,再引导孩子们去了解事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喜欢吃什么食物,什么时间活动,什么时间休息等等,再把观察到的事物整合起来,学生脑袋中就有了这个鸟儿的形象。
其次,观察要抓住事物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世界万物,千姿百态,比如小白兔的眼睛是红红的,像两颗火红的宝石,你就不能想象成和我们人类的眼睛一样是黑的;小花猫的眼睛是绿色的,绿的晶莹发亮,就像翡翠一样,所以夜间看得比较清楚;小鸡的眼睛是黑色的,在黑暗中看不见,和人类的眼睛有相似点;而猫头鹰更为奇特,它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通过观察,了解到不同小动物眼睛的不同特征,写出来的内容才真实可言。由观察眼睛再引导他们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养成好的习惯,有助于积累习作素材。
三、善于积累,语言和素材并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作文水平有质的飞跃,那肯定不是一日日的功夫就能达到的,还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量的积累才能引发质的提升。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大多孩子自觉性不是很强,这就要发挥老师的鼓励和督促作用了
每天饭后半小时、睡前半小时阅读,已经成了我们班小朋友的优良习惯。开学初,我就在家长和孩子们之间广泛宣传阅读的好处,当下,温儒敏主编一再强调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碎片化阅读已然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开学初我就在班中宣传读整本书的好处,班级每月开展一次“阅读之星”的评比,渐渐地,孩子们都能静下心来,捧起书认认真真地读。开学两个多月下来,读书最多的孩子已经读完了23本书。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批判了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教育弊端。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展示,两者相辅相成,我不仅要求学生坚持阅读,我也一直坚持每天阅读,坚持写作。我相信长此以往下去,我的学生一定可以将作文写得很出色。
当然,光有空洞华丽的语言肯定是不行的,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除了每天在学校的六七个小时,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把生活移进课堂,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才能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比如描写春天,带领孩子们到校园里去寻找春天,引导他们从小花、小草、树木、人们等事物上发现春天,产生直观的形象。也可以结合他们平时到公园、田野等地方玩耍的经历,以“春天来到了公园里”“春天来到了校园里”“春天来到了田野里”的思路习作,一篇《美丽的春天》便一气呵成了。睦睦小朋友在文中这样写道:“你瞧,小河边的芦苇挺起了身子,像一个个士兵站在那里,柳树垂下了长长的辫子,小草穿上了绿衣裳”。林林小朋友写道:“春姑娘变成了一位理发师,她帮柳树修出了美丽的长发。柳树一边笑一边摆弄着自己的秀发”周周小朋友写道“一只只蝴蝶就像一个个顽皮的晓静咯,听着大自然奇妙的声音,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有了真实生活的体验,美妙语言的点缀,一篇好的文章,当然更加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文章才会显得有内涵,平时我鼓励孩子们坚持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言两语不算少,长篇大论不算多,把你想说的、想写的内容都记在小小日记本上,把你的喜悦、哀伤、委屈……写出来与日记对话,也为习作积累素材。
四、发挥评价,让孩子随评而上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作文,修改当然是不容忽视的。
自评,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在文中找寻自己作文的不恰当的地方,用铅笔圈画修改;其次,细声慢读,读着读着,读出节奏感,悟出语言的“美”。
互评,我们班共有八个小组,每个组6位同学,在组内展开互评。从别人的文章中“寻宝”,发现别人作文的亮点;接着“找刺”,找寻需要修改的地方,写出改进意见。
师评,对整篇习作的构思、层次、语言等作出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找出亮点,放大亮点,委婉提出不足改进。
“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有文章,相信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家长们的困惑会越来越少,孩子们笔下生“花”不是梦。
【参考文献】
(1)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李清泽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2014年8月
(3)国家教育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5年
(4)雷玲 《教师要学陶行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