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日,正值秋收午后,阳光照得人直皱眉,一些肥肥胖胖的大长腿蚂蚱,一时间没了藏身之地,跑得校园里到处都是,引得一些胆大的孩子为之疯狂。连续上完一下午的课,嗓子火燎火燎的,眯缝着眼,急急往办公室走。
抬眼开门之际,余光扫到几个熟悉的身影,楼前的小土坡上猫着几个男生,在草丛一动不动,这不就是刚刚课堂上的那几个捣蛋鬼,又在这没“正文”了,上课不听,作业不会,下课钻草里捉蚂蚱倒是聚精会神!想到这里,我便要上前发挥一下作为老师的“威严”。
刚一扬手,声音未出,我便缩了回来,我为什么要阻止他们?假如不阻止他们会怎样?这时我想起了几段关于教育的片段。
一、窗外的飞机要不要让孩子们看。一次课上,窗外低飞的飞机仿佛斜斜略过教学楼屋顶,窗户震得直响,低头作业的孩子们一时间齐身转向窗外,张大嘴“哇”个不停,这样的场景确实少见,连我也好奇看了几秒,就这几秒,教室里便开始“躁动”,感觉再不“镇压”教室要掀锅了,一种来自教师的神奇“使命感”令我大声一喝,瞬间安静,令我满意。课后办公室闲聊此事,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的做法令我有所感悟。听到声音后,她特意暂停讲课,让学生看了整个飞机低飞飞走的过程,她说,这样的场景为什么不给孩子看?假如就有这样的课文,老师讲八百遍讲得再好,也不如实际体验一回,况且就这一两分钟,不耽误上课,讨论就讨论一下嘛,不讨论哪有感悟呢?你非不让他们看,他们就真能定下心来?寥寥几句,令我幡然醒悟,我所坚守的“老教条”俨然已经束缚了我的学生。是啊,生活即教育,聪明的老师总能在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有时你放一放手,给他们点空间,收获的知识,远不比你教的少。
二、“杭州2万家长抓狂满城找桑叶”事件。讲的是现小学科学课程里有一单元要求学生观察蚕宝宝的整个生命周期变化,可多数家长怕孩子找不到蚕,找不到桑叶,便在网络上广发“英雄帖”,寻蚕寻桑叶,这也催生了一些小商机,卖小蚕卵,倒也解决了一的大难题,但是没有桑叶,蚕宝宝吃什么呢?家长们各出奇招,有的去公园偷摘桑叶,有的驱车几十公里去农村找,有的通过淘宝快递,可谓“借问家长何处去,满城都在找桑叶”。其实这样的父母包办现象已经改变了这个课程的设置初衷,这已经不是孩子在养蚕,一切都是父母代劳,有可能做到最后,孩子还是不了解蚕的生活习性与生长变化,因为他参与的太少,知道的就更少。也许家长们该放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来想办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那样的话,学习氛围都会不一样,效果自然会比家长代劳好很多。
至今记忆犹新,沈复的《童趣》中描绘到“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当年的沈复一定也像眼前的孩子们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这是他们该去接触的年龄,幸好他的师长当年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要不然今天我们就没有这样的美文欣赏了。想到这里,我便静静看着他们,不去打扰。
是啊,教育不应该是时刻束缚着的,给孩子们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寻觅、去辩论、去总结、去发现,就像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自己去尝尝覆盆子与桑葚的味道;像爱迪生一样自己去做做无厘头的孵小鸡实验。他们最后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