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怎么回事?每当想到这个问题,我们的脑海里便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从远方奔来,穿越了一片叫做“教育”的田野,他们就神奇地成为了一个个举止文雅、气质高雅的男人与女人。这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一片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土地。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与知识的堆积。灵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是人文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人成为真正的万物之灵的工程。阿根廷作家、诗人赫尔贺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一个人立志要描绘这个世界,岁月流转,他画出了村镇、王国,山脉、海湾、船只,岛屿、鱼虾、房间、器具、星空、马匹和人。临终之前,他才发现了自己耐心勾勒出的纵横线条,竟然汇合成了自己的模样”。 “自己的模样”就是“自我”,人的一生,活出的是“自我”。这个“自我”等值于雅思贝尔斯的“灵魂”。因此,我们又可以将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看成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自我”的工程。那么健康、积极向上的“自我”又该是怎样的模样?在推进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结合我校“尚义”“向美”校园文化传统,形成了这样的“自我”诠释:“大义大美,成就美好大我”。而我们对“大我”的定义是:“向美而生”——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尚义而行”——遵循道义,追求正义,注重情义”。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3年起,我们借力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研发卓越课程”,发挥我校儿童画教育方面的优势,以儿童画为纽带,融汇公民课程、智识课程、艺术课程,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的隔阂,形成了“童画融合课程”。该课程荣膺新教育2016年度十大卓越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儿童画不再仅仅是儿童画,它是“艺”,是“器”,是“道”,是一根彩线,串起了孩子们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的“大我”涂抹出亮丽的人文底色。

.童画是“艺”:以童画融合众多艺术形式,提高艺术素养。

     我们所说的童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画,它的外延得到了充分拓展,除了狭义的儿童画外,秸秆画、糖画、陶艺、服装设计、水墨游戏、摄影等艺术表现形式,都被纳入了童画的范畴。

    我们成立了下列社团: 秸秆画社团——以农作物秸秆为材料,经过处理后,让学生在上面作画。糖画社团——以糖浆为原料作画,再进行冷却处理。这是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它引进校园,也有提高学生非遗保护意识的考量。陶艺社团——陶土上作画,然后烧制定型。这一在项目由毕业景德镇陶瓷学校的周影老师指导。服装设计社团——以一些生活废弃品为材料,进行时装设计,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水墨游戏社团——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国画创作,担任我们这一项目的是泰州学院的袁教授、吴教授以及钱教授。“美瞳”摄影社团——摄影不是画,又何尝不是学生心中的画;相机是另样的画笔,以另一种方式画出生活的多彩,心灵的追求。

     丰富多彩的童画形式一方面增强了童画本身的魅力,同时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自主选择童画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从童画菜单上寻找到自己喜欢的童画形式,提升了他们的艺术素养。

.童画是“器”:以童画融入多彩生活,提升人格品位。

     童画不仅仅是艺术,同时也是实现“过完整教育生活”的依托。学生借助童画更可以清晰地认识生活,做生活的在场者;真切地经历生活,做生活的创造者,并在经历与创造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

     童画是“行驶于学海的船”——童画与学科学习结合,让学习更加有效。从2010年起,我们着意让童画与学科课程融合,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让童画与阅读教学融合:以童画促进词语的理解,以童画体验词语的精妙,以童画促进词语的积累,以童画丰富文本的内容,以童画理清文本思路。让童画与写作教学融合:低年童画日记,中高年级童画作文,让孩子们以童画作为写作素材,以童画帮助学生习作构思,以促进写具体,以童画助力文章的修改。童画与阅读、习作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力。

    童画是“牵住大师与经典的手”——“童画世界名著”“童画世界名画”“童画世界名曲”,让孩子们在与高尚灵魂对话的过程中使自己更高尚。 童画世界名著:在全校开展了读画世界名著活动,引导学生为作品做图文并茂的海报,画作品人物图谱,画作品风景图谱,画自己阅读的感受图谱,制作名著书签。到目前为止,全校累计画童书超过1000本。“童画世界名画” “童画世界名曲”:通过对名画的描摹,让孩子们对世界名画有最直观的了解;通过童画演绎世界名曲,在打通两个感通道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启蒙教育,同时提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童画是“攀登道德崇高之峰的梯”——儿童画与德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境界。引导学生画童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画《小学生守则》,童画“意象师韵”——画印象中的老师,以相应的物象表达自己地老师的印象,童画“每月一事”——用童画表达自己对每月一事主题的理解,让画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童画是“发现美的眼”——儿童画与生活的观察结合,以欣赏的眼光关注生活。引导学生以童画定格生活中一个个美好瞬间,画“千善图”,进而学会从四个角度观察生活:观察自我,观察他人,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在此基础上,以童画美化校园、美化家庭、美化自己。校园中建起童画园、童画馆、童画壁,童画在路边,让童画在教室,童画在楼道,童画融入了校园的每一角落;家庭里童画装点着书房,卧室,童画绘在衣服上,帽子上……童画成为了学校以及学生家庭的标志性元素。

     就这样,童画成为了孩子们的生活伙伴,童画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童画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的质量,童画美化了孩子们的生活样态,童画厚实了孩子们的人文底蕴。

.童画是“道”:以童画精神融入生命,激发生命激情。

     在“艺”“器”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童画 看作“道”载体——一种精神的象征,并以其激发每个孩子的生命活力。因为每一帧童画都是生命的律动,是多彩的创造。因此,所谓的童画精神就是活力、就是多彩。教育的原点是生命,我们要让童画精神融入生命的血脉。如果说第一个层次的童画是画在纸上、器皿上的画,第二个层次的童画是画在生活中的画,那么这个层次的童画则以精神为画笔,画在每个孩子的灵魂深处。

     以童画精神为笔画出对生命的敬畏。学校办起了小蜂场、小蚕桑场,建起小鲜多肉大棚,定期评比蜜蜂小达人、养蚕小达人、小鲜多肉小达人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在对小生命的悉心呵护中,体验生命的珍贵与伟大,生成对生命的恻隐与尊重。

     以童画精神为笔画出生命的活力。为了提高孩子们当下生活的质量,我们在校园里建起“梦想长廊”,以梦想引领孩子们一路向前;为了让学生养成自省的习惯,我们组织全校练瑜伽。为了让孩子们适应未来社会,我们建成“白米小学少年商学院”,让他们在类似于商业经营的体验中提升财经素养;开发游戏编程校本课程,在增强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组织学生练瑜伽,让生命在静与动的律动中昂扬奋发。

    以童画精神为笔画出对生命的感恩。感恩家乡,让孩子们研究家乡方言,不忘乡音,记住乡愁。感恩父母,学校开设“周周生日庆”课程,为每个孩子展示自我,养成、相互欣赏、相互悦纳的习惯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孩子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提供了机会。

     综上,我们从三个层次让童画与孩子们相融:童画与众多艺术形式融合、童画与生活融合、童画与生命融合,促进了他们人生境界的提升、 “大我”人格的形成。因为童画,他们的艺术素养在厚实;因为童画,他们的人文底蕴在充沛;因为童画,他们的生命激情在勃发。这使我想到了“耧”这种古代播种器械,使我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在广袤的田野上,我们正扶着“耧”在播种。这 “耧”就是“童画”,这广袤的田野就是孩子们的心田。我们用童画之“耧”播下的是一颗颗美好“大我”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