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近似值
最近,老师在教我们給商取近似值,一般情况下是用“四舍五入”法。但老师还神秘地说,还有两种取近似值的办法:“进一法”与“去尾法”。“进一法”就是不管小数末尾是几,都要在前一位加1,如“2.06”用“进一法”为“3”,“去尾法”同样是全部舍去,如“2.99”用“去尾法”为“2”。我一听,想:这两种方法取近似值时实数与近似数相差那么多,还不如四舍五入法准确!因此,一开始我对它们不屑一顾。可没几天就“中箭落马”,栽了跟头。
例1:用300元买45元一个的足球,最多可以买几个?
老师说:“要想好怎么取近似值哟!”她卖了个关子。我瞟了一眼,呵,简单!
我提笔就做。300÷45≈6.667,四舍五入为7。“7个!”我自信满满地报出答案。“错,是6个!”王宇欣也发表意见。“你说什么?取近似值,四舍五入为7!”我梗着脖子,反驳道。“不,买7个需315元,而这里是300元,不够7个!”王宇欣也不甘示弱。这时,老师开了金口:“王宇欣对,是6个!”啊?!我立刻像个泄气的皮球。但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是6个?也许是看出了我的疑惑,老师笑眯眯地说:“正如王宇欣说,300元买不了7个,差15元,只可以买6个。这就用到了‘去尾法’。”原来被我忽视的“去尾法”派上用场了!
例2: 200名同学去春游,60座的大客车需要多少辆?
哦,200÷60≈3.333,用“去尾法”是“3”,但是3辆只能坐180人,还有20个人呢?我冥思苦想,咦?被我丢弃在记忆角落的“进一法”求我:“用我试试看!”我将信将疑,往前入“1”,变为“4”辆。老师告诉我们,就是4辆,并解释:“3辆坐180人,另20人咋办?所以还要加一辆,总不可以丢下不管吧!这就是‘进一法’。”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在取近似值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所以,不能只套用‘四舍五入’法,有时要考虑到‘进一法’和‘去尾法’。”
后来,我又作了深入的探讨,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际问题要用到“进一法”和“去尾法”。比如:用货车运货,求运多少趟;用车载人,问准备几辆车;用箱子装物品,要准备多少箱子……这些都要用“进一法”。再比如:用布做衣服,求能做几件;用一定数量的钱买相同的东西,最多能买多少;一定数量的大米,每天吃相同的量,能吃几天……就用“去尾法”。哈,以后再也不会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