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了“学习共同体”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后,会发现传统的课型的诸多弊端。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教者却无法敏锐地得知是否每位学生都在听,都会听。“学习共同体”模式课堂首先要教会孩子们学会倾听,听别人的发言,听出门道,从而启发自己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交响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显著的。传统课堂可能永远都是会的同学在举手,而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一些问题在经由小组讨论之后,答案会渐趋完善,同伴们会鼓励平时不善言辞、或者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来发言。这给足了所有同学在课堂上展现自我的机会。以前那种对话式的课堂应该退居到后面,教者需要在学生小组讨论时,躬身加入,成为其中的一员;需要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的思考走向正轨,走向深处;需要把学生的发言巧妙地串联起来,将知识自然地反刍。

倾听是门艺术,对教者也是项考验,能够听出学生发言里不对的地方、有困惑的地方,适当地将其引导,让其能够通过引导有所顿悟,这正是教学的高妙之处。不少教师拒绝倾听或者听而不闻,原本可以成为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而杜绝倾听却扼杀了这一切的可能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无情的伤害,对教师而言更无优秀可言。书中说到教师要有匠人气质,的确一堂好课需教师要像匠人那样认真细心地多次打磨,预想各种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无痕地将教育流进每个学生的心中。好的课堂不一定是发言热闹的课堂,但一定能够在无形之间感受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交响,在融合、在改变。

好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上课的时候还是听课过程中,老师能感受到某些“气息”,有时候这种“气息”很浅,有时候很整齐,有时候很深沉,这种“气息”决定了课堂的成败。

这种“气息”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上体现在师生气息的高度融合,实现“冲刺与挑战的协同学习”。学生在教者的引导思维步步深入,从而引发对文本深度的乃至多元化的解读,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只是停留在读读课文,说说感受,而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一种能力的拔高。

花是心,种是技,教师只有真正专业性很强的时候才能够不断行走在专家型教师之路上。所以在行动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才能一步步走向专家型教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