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庆·
有这样一个故事:农民种竹,前4年,精心呵护也只不过长了3厘米。有人不解:花这么长时间种它做什么,浪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竹子第5年开始以每天足足30厘米的速度生长着。只用6周就可以长到15米,这里瞬时间就可以变成郁郁葱葱的竹林。虽然4年间只长了3CM,但从第5年开始了暴风成长,6周时间好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而人们不知道的是,之前等待的4年间,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徐晓庆老师就是为数不多的能慢下来像农民种竹子一样经营我们的课堂和教育人生的老师。我们可以用“勤学、善思、合作、创新”这几个关键词来叙述她的成长故事。
自2000年8月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她就在心中默默地立下了“把教育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的誓言,转眼间踏上教育之路已有18个年头,她把自己的青春时光,自己的一腔爱心,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忠爱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她努力而精心地劳作着,同时也收获着喜悦:先后获得泰州市教学能手、姜堰区学科带头人、姜堰区名教师等荣誉称号。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这其中饱含着领导殷切的关怀、同事无言的帮助,这其中更饱含着她自己执着地在这块清贫而富有的园地上默默耕耘的青春热情。
一、勤学,铺垫成长的基石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勤学,是成功者的“修身”之道。对于从教十几年的她来说,这十几年也是她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十几年。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她就边“教”,边“学”。多年来不断地勤学苦练,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教学风格。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小学教育专业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大专、本科学历。工作中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年来,积极参加了多次各级各类培训。利用工作之余,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多次承担市级公开课,区级公开课,得到同行的赞誉。教学中努力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积极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提高业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
二、善思,引领成长的阶梯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时她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她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准备好上课了吗?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了吗?学生在知识以外,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吗?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在课堂上又落实得怎么样?我的教学还存在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还应该做哪些调整,使之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还是合作探究式的?……一次次反思,一次次不断地挑战自她,使她真正成长起来。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她将上下而求索。
三、合作,拓宽成长的空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成长过程中,她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和同事共同进步,主动向身边的名师请教,使她在不同角度受益匪浅。如今她加入了泰州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入选“领航50”第一梯队,就在前几天已经顺利结业。这让她的专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她主动抓住一切与名师、专家交流的机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能力。辅导多名学生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指导学生撰写的多篇科学小论文在《未来科学家》等杂志发表,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四、创新,提升成长的境界
不搞教研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她深信这一点。一直以来,她始终坚持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和指导功能,把教育科研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管理上,把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增强教育科研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她先后参加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2013年12月,她主持的泰州市课题《合理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鉴定,成功结题,这对她是莫大的鼓励,她在教科研进行磨炼,也享受成功,力求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这就是她的成长故事,没有值得称道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慢下来教书育人的琐琐碎碎,愿她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点赞人:赵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