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前年的那个冬天,我走进了上海市闵行区蔷薇小学。也许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学校就像一朵微小、素朴的蔷薇花,静默在小区偏僻的角落。但“蔷薇”花香怡人,嫣然绽放。
蔷薇小学地处上海市城郊接合部,是一所在上海大都市不太起眼的家门口学校,其40%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60%是就近入学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教师60名左右,平均年龄约33岁。乍一看,跟我们姜堰农村小学规模差不多,但这却是一所近年来引起世界瞩目的小学。缘于《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一行访问蔷薇小学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上海的秘密》,弗里德曼盛赞“上海的小学办得好!”,他在这里不仅找到了上海获得PISA成绩第一的秘密,也找到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的证据。
“蔷薇”不再是一朵默默无闻的小花,她引来了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目光。“蔷薇小学不是特例,它只是上海众多学校教改的一个缩影。” 蔷薇小学校长沈珺的介绍更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办学的差距。
走进蔷薇小学,可以看到每个教室前都有一片小苗圃,孩子们称之为“心愿农场”,这里种植着甘蓝、雪里蕻、白菜、大蒜等各种蔬菜。学校还有个“点点币银行”,每个孩子胸前挂着的电子学生证,就相当于储蓄卡。参加各种活动,比如种菜、制作手工、参加体育比赛,甚至按时到校和上课积极发言都可以获得“点点币”。只要收集一定数量的“点点币”就可以“兑换”更多的活动机会——升旗手、“自然解密”、男女生课堂、学校电影券等。蔷薇小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态环境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开心,师生洋溢着教育的幸福。
一、 学生:学校发展最关键的影响力
我坚信,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学校,那他肯定不会喜欢学习。走进蔷薇小学,总会让人感觉有许多地方与众不同,比如一楼教室门前都有一块“小菜园”,一排菜园组成了“小农场”,这样的安排,不仅是校园面积小的权宜之计,更在于能够让孩子们在课间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种的植物的变化,可以看到和分享其他同学的劳动成果,喜爱自己的教室和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唯一算得上豪华的大概就是一个宽幕弧形的大屏幕了,但与其他学校偶尔用于对外交流展示相比,蔷薇小学的这个大屏幕,每个双周五下午,会准时播放各种儿童电影或教育电影,学生可以使用“红领巾信用社”中储存的点币金额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一场电影。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的从来没有和爸爸妈妈看过电影,因为需要通过自己在学习、生活和为他人服务中积攒5个点币来换购一次与爸爸妈妈看电影的机会,无疑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积极进取的内驱力。
所谓“红领巾信用社”,就是每个学生用良好的表现存取“点币”的银行,用以实现各自的梦想。比如在快乐的圆梦行动中,孩子们想用“点币”换“无作业日”,可为什么“无作业日”不能是星期五呢?“无作业日”是否意味着不掌握知识点?周五不做作业,又是否会造成下周一的知识挤压呢?尊重孩子,在蔷薇小学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校长、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讨论后一起达成共识。行,要告诉孩子行的理由;不行,同样也要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孩子。民主管理,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改变,而实现这样的“学会”,一定是通过健康的培育方式来实现的。
二、教师:学校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
蔷薇小学有一群平凡但不平淡的教师。对校长沈珺而言,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发展的地方。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就是她十多年来把一所薄弱的村校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核心因素,是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
沈校长介绍,他们的教师精力分配是“七三比”。每周有70%时间用在课堂和教学上,30%时间用于培训、发展教学技能。对好老师来说,光会讲课还不够。蔷薇小学英语、数学等教研组,设计开发了乌龙学院网上作业系统、“游戏闯关”分层作业等,让小学生学得更有趣,同时也巩固了随堂知识。老师们还开发了英语“电子杂志”,以季节、节日等为主题,拓展英语课本外的知识。
听课、评课、备课、磨课,本已司空见惯。在蔷薇小学,不同教研组之间却引入了竞争活动。在教研组里,以一个学科为讨论对象,老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在年级组里,他们则根据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进行研究。
十多年来,蔷薇小学为教师们发展营造了“家“的感觉。沈校长说:“我特别鼓励教师学习,无论是日常校内外的教研学习,还是进一步深造。”她曾委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为一位优秀青年教师写了封去香港大学深造的推荐信。“他去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回来了,但是学校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着想,也为每位教师的发展着想,这样才可能提升教育质量,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沈校长很坦然。为此,她特批考上英国著名大学的教师全脱产深造一年,“要给予教师发展的空间,更要给予教师一种信任。”
2008年,蔷薇小学成为上海400所农村信息化工程中重点扶持推进的学校。在全国还没有多少教师会使用电子白板的时候,蔷薇小学的老师已经用得非常熟练了。他们一次次参加全国电子白板教学评比,不仅拔得头筹,而且拓宽了视野,吸收了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从代表薄弱小学来参与培训,到获得教学评比奖项,再到今天成为培训师,蔷薇小学的老师们在“看得见的成长”中增添了自信心。
三、生态:学校发展最持续的生长力
上海市目前正在强势推进“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教育工程。什么是家门口的好学校?可以总结为三个特点:第一,学校不挑学生;第二,学校对学生一视同仁;第三,校长和老师注重培训和教研。无疑,“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是对建设公平和谐、多元共生、协作融合、不断进取超越的教育生态环境最适切、最积极、最科学的回应。
蔷薇小学原本是非常薄弱的学校,留不住学生。但近年来通过“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抢抓发展机遇,促进教育转型升级,主动跟社区紧密联系,与社区发展融为一体,不断汲取社区的营养,奇迹般地引起世界的关注,这不正是“办家门口的好学校”“热爱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具体印证吗?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教育生态环境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力是非常显著的。良好的教育生态对学校潜能的激发是持续而极具推进力的。家长、地区对学校教育和环境发展的高度认同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样的认同度不是对个人的认同,而是对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和环境的认同,是对教育生态的认同。在这样一个公平和谐、多元共生、协作融合、不断进取超越的教育生态中,大家能够感受到自我公平发展的机会,能够享受到自己发展的空间,在发展中得到实在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形成共同协作、不断超越的发展局面。
美国弗里德曼一行在考察蔷薇小学之后发现,所谓上海的秘密,其实根本就没有秘密,其成功的原因在于“下大决心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在职业上不停进行发展,在小朋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学校领导坚持以最高标准要求学校,并且营造出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学校文化。而且,更多的学校会在更多的时间里执行优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基于此,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蔷薇小学,仅仅是“蔷薇”的花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