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桐新和语甜一起游戏,两个孩子来来回回从材料架中拿了砖头和木板在泥巴坑里搭起“桥”。语晴继续拿着材料搭建着,桐新则一边说着:“我要在旁边挖个游泳池。”只见他拿了一把大铲子,走到桥的东面,用力铲泥巴。大铲子平平地铲着,双手加上身体弯着有节奏地使着劲。泥巴薄薄地被铲下一层,他用双手抬起大铲子将泥巴铲到一边。接着又用力铲下第二次。使了一半的力,桐新喊道:“语甜,去拿个水壶吧帮我们加点水,我这里要弄些水。”喊完继续铲泥巴。语晴继续着她的搭桥,说:“你在这里先挖,我等会就来。”等到语晴走过来时,指着一边的桥说:“谁给我撑的?”桐新没有回答。他这时己经蹲下来铲泥巴了,继续蹲着手拿铲子铲着。语晴见状,走过来拿过桐新手里的铲子说:“你把它这样子竖着,然后呢……用脚在上面,这样子踩下去,然后呢……再这样子翘上来不就好了吗。”边说边做着示范,用脚的力气把铲子铲刀压进泥巴里。语晴把大铲子交还给桐新,自己也去拿了一把大铲子。桐新开始换用语晴的方法铲泥巴,脚上的力气不够,又用手上力气敲着铲子的把手。语晴拿回来铲子:“我也来了!”桐新说:“你要跟我弄旁边的泳池。”这时,桐新还是用自己的方法把铲子把手放在肚子处用力向下踩。还不忘跟语晴说:“你踩不动的,这泥巴可是钢铁。”两个伙件用各自的方法铲者泥巴。渐渐地,泥巴被铲出一个浅浅的坑,语晴铲了两下后放下大铲子又往材料架走去。桐新继续挖,过了30秒后,桐新拿着大铲子往材料架去。“我先去拿别的工具,拿个小铲子吧。”只见他从筐中拿了一把小绿色铲子走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个大的是我等会要用的。”他把大铲子也仍旧带了回去。语晴回来之后继续搭桥了。桐新用小绿铲子蹲下来从前往后撞泥巴。只见泥巴不断地被撞碎往后,他继续加大力度和速度刨泥巴。

幼儿表征的游戏故事和教师观察到的游戏过程会有很多“不同频”。幼儿在游戏后的绘画表征讲述中是与同伴一起挖泳池,而作为教师观察到的游戏过程却是与同伴一起铲泥巴坑。我们常说,教师要看见儿童游戏时真正需要,看懂和理解幼儿的游戏。我在观察幼儿时,会捕捉幼儿一些动作、情绪、游戏主题、交往等等不同方面的行为,或是随意捕提幼儿一段时间的游戏过程。但是,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会刻意记住某些时刻,更多的是可能在“游戏结束前”的这一段的游戏印象,也可能是游戏中的一个小插曲。每个幼儿有自己的游戏想法,有自己想分享的游戏故事,和教师的“同频点” 也许会存在很多时候的不一致。我们一方面也不需要过多纠结,比如,幼儿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点,老师也可以通过视频给孩子介绍自己拍摄的内容,师幼互相分享游戏故事,交换彼此的想法和意见,讨论游戏问题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幼儿个性特点、行为特点,以便于在游戏中更多地去了解幼儿,观察与倾听,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