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教科研,谈起课题研究,许多人会认为“我只是个普通教师,只要带好班教好学生就行了。何必做那些高端的科研人员做的事?”认为教科研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看起来虽然漂亮,但是不实用,与我们相距遥远。其实,开展微课题研究对我们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自己

许多老师,其实平时在工作中也都在进行自觉地研究。就拿最简单的组织教学来说:一个刚刚工作的教师,可能对于如何组织教学很不擅长,她的课堂常常一片混乱。当她看到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堂——时而热情高涨,甚至手舞足蹈;时而沉入思考,鸦雀无声。此时,她的心里一定是很羡慕的。于是,她就要“向前辈请教”,向“理论书籍”请教,向“网络”请教,这是学习的阶段。她将所学到的经验或者理论,不断地付诸实践之中,通过教学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比如她讲了一个故事之后,原本喧闹的课堂立刻安静了下来;或者她提了一个问题之后,孩子们都开始静静地思考,或者热烈而有序地讨论。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实践”,她的课堂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在课堂上,她就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她的教学素养也在不断得到提升。

教学研究就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位老师都可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造福后代

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教育问题。每天的问题都各不相同。教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世界上也永远没有抽象的学生。过去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国外的孩子和国内的孩子不同、同一个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时间段,我们应该采取的教育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比如,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可能特别的逆反,如果父母和教师不懂得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矛盾激化,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

复杂的教育现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增长我们的教育智慧,从而造福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子女。

    3.消除职业倦怠,享受教育的幸福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容易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是职业倦怠。有了职业倦怠的人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从惯性开展工作。

研究表明,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助人职业的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消耗殆尽而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时,就会引发职业倦怠。不过,一些压力过低或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人们很难从劳动中获取成就感,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

教学研究,可以让每一天都变得与以往不同,我们的日常工作就不再是单调无味的。因为每天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每天都会有激动人心的发现。教育科研,可以让每位老师都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教师们从日常工作中享受到职业的幸福。

    4.创造持久思考教育的机会,持久必成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问题,也会想办法采取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有的可能有效,有的也可能无效。许多时候,这些问题和措施在我们的大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记录,让许多好的点子和措施白白浪费。我们很多的思考都是瞬时的,因为时间短,所以思考难以深入。只有围绕一个问题进行长时间深入的思考,才会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灵感和顿悟往往是在经历了长久的思考之后才发生的。微课题给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来思考的问题,长久的思考、深入的思考才会带来丰富的研究成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微课题就像一些女同胞买的体重秤。体重秤本身并不能让人降低体重,但是它却会时时刻刻提醒你:要注意饮食,要适当运动。有了它的提醒,你就会自觉地付出,长此以往,健康美丽自然会与你相伴。

微课题虽然小,但是它却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幸福感。微课题会来带微行动,微行动会带来微变化。每天改变一点点,教育生涯将会因微课题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