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说明】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已于2017年颁布实施。自2018年秋学期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包括地理在内的所有学科都将使用新课程标准。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并未出版,教师和学生仍均使用老教材,这就出现了新课程标准与旧版本教材并存的局面。为此,省教育厅中学教学研究室专门下发了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指导意见,要求各学科在高一年级遵照执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有所调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标准调整幅度较大,新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与原课标要求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加之现有教师多年来已经适应了旧课标与旧版本教材下的课堂教学,对强调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人地关系的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存在着不小的困难与困惑,没有教材作依据,只有解读作参考,实施中无从下手或无所适从。另外,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从初中走过来,也存在着一定的惯性,要想让学生完全接受新的课标理念与地理学习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因此,高一年级新课标使用与实施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力,省、市、区三级层面均举行了多形式的课程培训。各校也分别进行了校本研修活动。特别是省教研室于2018年11月6-9日在连云港市举行了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研训活动。我区高中各校均派有地理骨干教师参加了研训活动。

【案例描述】

为了加强区级层面的地理新课标教学实践与研讨交流,我区于2018年11月28日在江苏省姜堰二中举行了全区性高中地理教师研训暨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此次活动由参加了江苏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的8名教师分四星级高中和三星级高中两组同时进行教学展示,这8名教师均为各校的地理骨干教师,有些教师还是区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由于他们参加了省级培训,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应该优于其他教师,况且在观摩了省级的教学研讨课之后,让他们按新课标新要求来上展评课,既是对参加省级培训的一次成果展示,又是全区高一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集中性研讨与交流。

本次展评采用“同课异构”形式,提前近三周公布课堂教学主题,考虑到教学进度情况,最终确定课题为“课标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这一条课标按省里下发的教学要求应安排4个课时,这就需要上课教师自己对课标进行理解与解读,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但从上课情况看,有新意真正符合新课标理念与教学要求的好课不多。不少的课仍是旧瓶新酒,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形式单一陈旧较传统。有时为了所谓的创新设计,反而将课堂搞得不伦不类,教学效果一般。

【案例评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这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课题。从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来看,最起码应注重以下几点:

1.对课标进行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是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和评价的根本依据。教材也是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而编写的。因此,教师在每次备课时,均应将课标内容及解读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

如本条标准中的中心词是“城镇化”,它与“城市化”有何不同?其中的“化”表现的内涵是什么?说明的内容包括过程、特点以及利弊。怎么说明?“运用资料”来说明。另外,要求说明“不同地区”,那就不是一个地区,而是两个以上;对两个以上的地区的过程与特点怎么说明?从动态层面城镇化的过程,同时应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分析城镇化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过程与特点进行比较。关于利弊的分析要注意:利与弊是相对的,同一要素在不同时期又可能有着不同的表现,有时是利有时又可能是弊。

2.分时明确教学内容与要求。在对课标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要确定本课题的教学时数,按省下发的教学要求,本课标需要4个课时,那就要确定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同时注重核心素养四个层面的内容在每个课时中是否有所体现,是如何体现的?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应思考教学内容处理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特别要注意教师的教在于引导学生的学,切忌满堂灌、满堂讲。

3.运用恰当资料设计情境。资料的选择要注重资料本身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同时,选择的资料是为了说明城镇化的过程与特点,因此要注重资料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结合度,要真正能体现这一地区的显著特点。注重把握资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提供资料-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不能上成“给出特点-用材料来佐证”。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范围的真实资料。在运用资料作为教学情境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真实复杂性,运用情境材料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注意探究的价值与目的,要有思维的价值与思维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