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从孔老夫子开始已经谈论饮食之道,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论,为大家耳熟能详,引领了我国千百年的“食”文化。
古往今来,文人谈美食,那是妙趣横生。他们不仅能下厨房烹饪一手好菜,更能把吃的感受、氛围、渊源、文化,用朴素雅致的语言,描绘得活色生香,营造出一种清新醇雅的趣味,读来更觉萦绕低徊,绵长无穷。
魏武帝曹操不仅是军事家,也是地道的美食家。连年征战中,还不忘躬身进厨房,为犒赏将领们,亲自烹饪佳肴,曾写了一部和美食有关的书籍,叫做《四时食制》,由此可看出一代枭雄背后的人文情怀。
假期里,随手翻阅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 》,文字简洁清雅,一道道美食令读者口舌生津,垂涎欲滴。“狮子头”一文中写道:“细嫩猪肉一大块,七分瘦三分肥 ”“肉里不羼芡粉,易碎散,加了芡粉”“碗里先放一层转刀块冬笋垫底,再不然就横切黄芽白作墩形数个,把炸过的丸子放在碗里,大火蒸一个钟头以上,狮子头,不能用筷子夹,要用羹匙舀。”又如“水晶虾饼”中写道:“非白虾不可,七分虾肉,三分猪板油,剁碎加芡实粉,略按松,压成厚厚的小圆饼状,下油锅炸,要用温的猪油,炸出来白如凝脂,入口松而脆。”从取材操作最后到吃法,娓娓道来,看得我恨不能文字立变美食,大快朵颐。据说,台湾的家庭妇女都把《雅舍谈吃》当菜谱来读,跟着学,便能做一手花样不断翻新的好菜。
被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的汪曾祺先生,算是当代最会谈吃的作家,他不仅吃过各种佳肴美馔,还喜好亲自下厨为家人和朋友烹制特色菜肴。在他的散文集中,以“吃”为素材文章占了相当比重。文中的美食大体寻常之物,青菜、萝卜、豆腐之类的菜蔬,可在先生笔下,都成了令人津津乐道的美食,如同朴素的花朵,在寻常的日子里盛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似在与你拉家常,却散发出浓厚博学的文化气息,对生活的无限热情,淡淡乡土清香,在他的文字中,口腹之欲和浓浓的故乡情得到了美妙的融合。
我的家乡溱潼,是崇尚“慢生活”的梦里水乡,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早茶文化,溱潼人吃早茶,不仅注重味道更讲究气定神闲的气韵。清早,整条街上,大大小小的早茶店已座无虚席,就连店门口马路边也坐满了食客,惬意的一天,从早茶开始了。
“烫干丝”是早茶的重头戏,主料为白豆腐干,豆腐干是里下河地区纯大豆制成,先豆腐干劈成片切成丝,如火柴棒粗细,然后就是烫,烫是有考究的,在周志淘老人的《古城忆旧》中曾看过这么一段:“干丝先在锅中煮沸,旁置一缸,缸中贮热碱水,水与碱的比例要看季节而定。将干丝从锅中捞起,倾入碱水缸中,时间要掌握好,浸久了变成浆水,浸不透则干丝不软。”捞起后沥净水抟成圆锥状,顶上放一撮切得极细的嫩姜丝,干丝四周辅以香菜、火腿丝、虾米,最后淋上料酒、酱油,糖,麻油,一盘色泽素雅,滑嫩鲜香的烫干丝拌好了。还没吃,豆干和麻油醇香扑鼻而来,看一看,乳白色的干丝如宝塔状,青绿红黄的配菜点缀其间,像诗一样美丽。尝一尝,干丝的细腻,调料的鲜美,火腿的腴美,充斥每个味蕾,大有“口水直流三千尺”之感。这道美食,想必朱自清先生印象深刻,在散文《说扬州》中也提到过它的做法。
鱼汤面也是溱潼早茶的招牌美食。溱潼是水乡,河港野汊的鱼,没污染,肉质嫩,最是鲜美。买回后,先去鳞鳃,除内脏,清洗,剖肚的鲫鱼,待铁锅葱姜油烟腾腾时,放进去。一阵炸爆,再随鳝鱼骨头汤改文火熬煮。直到乳白色的鱼汤醇香氲氤,鱼完全融进浓稠的汤里去。用淘箩滤清鱼渣,鱼汤这就好了。面条是很有筋道的上等面,煮七八分熟后,盛在滚烫的鱼汤碗里,撒上切得细细的葱花,青白相接的葱花,汤汁粘稠如乳,面条细而软滑,那种美妙之感,一直驻留于口齿心间。
面点品种繁多,蟹黄汤包、烧卖、蒸饺......均为绝品。溱潼盛产簖蟹,蟹黄汤包是溱潼面点中的一绝,以蟹肉、蟹黄、猪肉为主料,皮汤以猪皮熬成的。观其形,小巧玲珑如朵朵玉菊吐艳,皮薄如纸,隐约可见金黄色蟹肉,稍一动弹,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有着吹弹即破的柔嫩;尝其味,汤汁浓厚,鲜而不腻,吃完顿觉余香绕唇,三日不绝。看着晶莹剔透的汤包,不可心急,须记住四句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喝汤,再吃皮。
周末清晨,于甜梦中悠然醒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约三五好友或一家人聚在一起,一壶淡雅的清茶,一碟干丝,两、三笼点心,几碗鱼汤面,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皆付谈笑中。
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最近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各地的一道道美食,更多的是一份思乡回忆、一缕人间亲情、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