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耳闻悠扬传来的唱戏声。再次踏入这条街,远远地望,他们依旧在,心中不觉欢喜。顾不上青石板的湿滑,一步并两步地跑进小街,包上的铃铛轻轻摇,发出清脆的“叮铃”声……

依稀记得第一次走进这条街,安静得很。“卖馕饼喽!卖馕饼喽!”响亮的吆喝声传来。我不觉走近,想尝尝馕饼,快步走上前。一位维吾尔族的叔叔正笑呵呵地看着我,用手指了指面前的大锅:“要吃么?可好吃了。”他那不标准的普通话让我直笑。我点点头,买了块馕饼,咬了一口,刚出炉,热热的、脆脆的、香香的。

走着走着,悠扬的筝声与唱戏声悄悄落入耳畔,不禁加快步伐。这对于爱好古筝的我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一根弦一丝情,这是对美的诠释。那是位妙龄女子,二十来岁的样子,弹的正是《秋风词》,一旁舞着的是位老人,头发花白,却精神饱满,舞着念着:“秋—风—韵—”,这想必是祖孙俩吧!一弹一舞,别有一番情趣在,她们身后的古楼在光的映照下,红墙黄瓦,也与她们应和着。她们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美妙得无法自拔,我也深陷其中,享受着古韵带来的风情。

时光匆匆,岁月易逝,我逐渐长大,姜堰也逐渐繁华。那条安静如一潭清水的小街,那别样的古韵,那卖着馕饼的维吾尔族叔叔。是否那样安静?他们是否还在?

走近卖馕饼的小摊,原本的草炉已经变成火炉,叔叔的脸上也生出丝丝遮不住的细纹。他不记得我,我却记得他。他依旧对我笑:“姑娘,吃馕饼吗?”我像四年前那样,笑着那依旧不标准的普通话,从包里拿出钱,买来一块馕饼,细细咀嚼,依旧热、依旧脆、依旧香。环顾四周,早已不是当初那般寂静,可叔叔、馕饼、地点,却丝毫没有变。那种热情,依旧在。

竖耳聆听,又是美妙琴声,是她?会是她?亦或是依旧相伴的她们?走近,心中顿时一暖,那弹古筝的女孩,那舞着的老人,依旧相伴。古筝换了,戏服换了,弹的却是同样的曲子,舞着唱着的也是同样的。只是女孩身上多了份风采,老人脸上多一份沧桑,依旧是神采飞扬,依旧是精神饱满。那种和谐与美好,依旧在。

姜堰这座老城镇,人好景美,多年过去,那种古韵,那种美好,那种热情,那种和谐,依旧在。

时间让这座小城愈发繁荣,可时间却不会改变人们的心。质朴、善良、温和,这是姜堰这座小城带给我的那永恒不变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