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泰州学派”的认识只限于那首乐学歌,不过那时,还不知道所谓的“泰州学派”,只是校园里经常听到孩子们吟唱“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只觉很是顺口,也很有趣,不知怎的,总让我想起当初那个足球教练——米卢,他提倡快乐足球,不可否认,他也将中国足球带到了一定的高峰。我不知道他是受了谁的影响,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王艮的“乐学”思想影响了中内外不少的教育人,在初读完《泰州学派》这本书后,也影响了我。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23岁前只是烧盐贩盐的普通百姓,然而“25岁在山东拜谒孔子等诸庙时,忽然想到,孔子是人,我也是人,孔子可以通过学习成为胜任,我也能。”从此潜心研学。在王艮看来,百姓与圣人是平等的,泰州学派主要思想之一——“百姓日用是道”中“主张圣愚平等的思想,体现了为平民争取人格平等,社会地位和伦理尊严的政治意向。”他的这一思想与王阳明的主张不同。王阳明认为圣人与百姓是有区别的,圣人能致良知,普通老百姓则不能,王艮则认为世人皆圣贤,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差别只在于对自身存在的道知与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自身都是有良知的,区别在于自身有没有意识到。所以我们发现泰州学派是一个全国性的平民学派,他不仅存世时间较长,且学者分布极为广泛,具有鲜明的平民性格,大多学者出身平民,他们所关心的也是下层民众的疾苦。可以说王艮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作为一名教育人,在了解了教州学派后,深有触动,虽然当下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否真正体现了“有教无类”。扪心自问,我们还是有所偏颇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会抱怨生源差,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我想,如果择生权交于我们自己手中,我们还能不能做到有教无类,我们会不会像王艮一样觉得“满大街都是圣人”。

王艮认为,能知能行便是道,道就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推人及己,我陷入沉思:我们的教学之道是什么,学生的学习之道又是什么?前段时间,曾听了南开大学张健教授的一场报告,他介绍在一次座谈会中,习主席对于读书学习说了这样几个字:读什么书,怎么读,为谁读?他特别强调了最后三个字,“为谁读”,虽然这三个字政治色彩较重,但不可否认,我做一名老师,我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三个字。现下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在强调利己主义,即为自己而读,我们学习读书都是为了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将来,当然我们不能说错,但作为学校教育,这肯定是不够。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还会有一些豪情壮志:“我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努力学习,成为国家之栋梁”、“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现下,谁还能听到这些口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需要强调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套话,但从教师学校的角度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有时我都在想,现在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无所谓的态度是不是我们过多强调了“为自己学”的原因——好不好是我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实际上,好不好真是他自己的事吗?当然不是,这也是国家的事。他好,国家好,他不好必然是国家之负担。

泰州学派注重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王艮宣称:“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我认为这是他成为大家的关键所在。王艮的主体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对于学习,他就主张自己体悟,反对死守传统和经典传注,他认为诵读经典的目的是用来印证自己的心得的,而不是照着经典去做,由此可看出王艮是一个十分率真有个性的人,在那个视儒家经典为圣物的封建社会,他的主张观点不得不说是独树一帜。我记得开学初,黄焱主任将为泰州师说录制的教堂教学数据反馈给我们。其中有一次数据是教师学生课内提出的问题,前测中平均每节课教师提出问题25个,学生只提出2个。后测学生一个问题也没有。这就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体悟,教师则讲得太满。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轻“外铄”,重“内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才能学会学习。

初读《泰州学派》只能从字面上浅层理解,仍需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