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小学语文10个年头了,这十年里,公开课也上了不少,可还是不敢说自己会上语文课,更不敢说不会上。每次接到上课任务内心很是惶恐,总感觉无从下手,恨不得将家里所有的资料杂志都搬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试教都是一场怀疑自我的考验。渐渐地,我开始反思自己,我到底要怎么教语文,我想给孩子们一些什么。这两年,我不断给我的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要认真听语文课,因为老师讲的不仅仅是语文书,很多书外的东西是一讲而过的,而这些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特别强调“听”,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语文学习肯定不是为了考试,或者说不是为了小学考试。不少家长认为语文很好学,特别在小学阶段,只要期末复习阶段认真背诵,加强字词默写肯定没问题。现阶段看这是没错的,但是,长远看呢?而此次培训则让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重要性:我们要教语文,而非教考试。

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轻松应付考试,希望他们能将试卷上的一个个空格准确填满,所以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重点”,而那些“非重点”自然摒弃了,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快。沈军校长的《学情研究:教学的“原点思维”》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课堂要慢下来。

 在自然语文的课堂上,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慢”下来。

第一,教师应该细读文本。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的确,作品与文章中的很多内涵是需要慢慢感受、体悟才能获得的。这一过程,需要一种宁静的心境。宁静方能致远,而宁静,是“快”所无法抵达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轻而易举地让它“滑”过去,而应该像犁地一样“犁”过去。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

第二,教师应该学会取舍。语文教学慢下来,有赖于目标的制订。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目标过高,绝大多数学生暂时都无法达到;目标订偏,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目标一多一高一偏,就会快,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语言的习得,语文课堂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一课一得,其实已经是语文教学的佳境;一课一得,语文教学也自然就会慢下来。第三,教师应该平心静气。语文教学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过程,是一个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会去除功利浮躁之气,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走进课堂,语文教学的脚步也才能优雅而从容,踏实而稳重。同时,教师这种教学态度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与文本对话。其次,学生的学习也得“慢”下来。要想学生慢下来,教师必须严格控制自己“教”的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充足的“学”的时间。要给予学生“读”的时间。现在,有些学校把学生的早读课变成了练习课,这种牺牲“慢”的“快”是得不偿失的。再有,语文课应该是“读书课”,听不到琅琅书声的语文课更是不正常的。要给予学生“写”的时间。每节语文课上,都应该安排“写”的训练,或描红临写生字新词,或让学生读写结合写上几句话。更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要急着让学生们得出答案,要等一等,停一停,要慢个节拍,也许会有冷场,也许会有沉默,但充分的思考时间必然会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全面,走向严谨,走向深刻。

总之,把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孩子,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