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中享受教育的快乐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在开小差,就走到这位学生的身旁,用尺在自己的胳膊上狠狠地抽了几下。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学生的心里感到自责。这种心罚比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更大。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由此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了教育好学生,特别是让那些有意识无意识犯错误的学生有所醒悟、学会自律,今天在不准体罚学生的法制面前,在尊重学生人格的新理念要求下,老师们似乎变得束手无策,谨小慎微,惟恐自己的言行过当、过失或过错,造成学生的身体或身心伤害,因而开始折磨起自己来,不好打骂学生就打骂自己。希望通过折磨自己,让学生感到惭愧、自责,真是别出心裁。如今当老师的不仅工作烦重杂,身体累,心也累,教育学生得用心呀。

 用心就要用在刀口上,对待不同知识背景、家庭环境、习惯、性格的学生得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学生处于不同的思想状态得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学生在不同场合表现不同的错误行为时得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了有可能失灵。在这个学生身上有效的方法,用到那个学生身上不一定有效,甚至会起有害的作用,因此方法切不能滥用。要讲究分寸,讲究火候,讲究策略,因生因时因地制宜。注意大胆设想与心细实践相结合,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相照应,严厉与温柔相变通,重在实效,贵于长效。   学生本来不是成人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实践证明,有时教育的力度强度不大就不能奏效。至少对有些学生是这样。不准体罚学生,但是批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不准侮辱学生人格,但是通过必要的批评、惩罚教育,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一计猛药,可以让人猛醒,是“和风细雨”替代不了的。在坚决贯彻执行新的教育制度前提下,我们要用新的理念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都不妨一试。

教育无小事,平淡中见神奇。江苏省特级教师、姜堰市实验小学校长祝中录说:教师的本职是“教学”,但优秀的教师总是在不断琢磨“怎样更好地教学”。这样的思考就是一种研究的状态。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真正有效的研究就是能够用新的理念来看待和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他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努力寻求小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策略。他说,一些别人视而不见的现象,他可能会倍加关注,并认真琢磨推敲;一些别人习以为常的见解,他总是习惯于思索深层次的原因,在形成对这些见解的个人认识后,在付于实施。因此,他说:一名好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必须有思想。思想有多高,行动就会有多远。教师应一直保持“思考——实践——思考”的行动方式  。 我们要学习祝中录这种用思考指引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看似平常的教育小事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让自己看得更远,走得更稳的从教态度,在工作中学会观察细微,学会思考细节。    又一位大家说:“一个有仁爱之心的老师,他的学生在仁爱的感染中生长仁爱。爱学生的老师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可以说,用思考的状态面对教育,细节是有趣的。老师和孩子都会在细微末节中成长。用母爱的心态对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孩子会和老师一样有仁爱之心。用爱心,去思考,对孩子的教育将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