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成长,共沐温暖阳光
一直以来,我园积极努力的致力于关爱留守儿童,并践行于实践中。在我的积极倡议下,我园以留守儿童“爱心e家”为主题,带领着全园教师通过走访和关爱慰问,结对帮扶了每位留守儿童,争做孩子心目中的“教师妈妈”。几个月以来,教师们用母亲般温柔的爱抚慰着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用朴实而真诚的行动点亮了孩子幸福的童年,让艰辛而又无奈地在外打拼的父母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让每位教师增长了更多的教育智慧。在教师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积极地效果,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一、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喜认“教师妈妈”
通过班级调查,对全园留守儿童核准基本信息、登记在册,每一位教师都结对帮扶一位留守儿童。我带领着教师们进行了一次次教师妈妈帮扶推进会,为留守儿童设计定制了成长手册,全面记录留守儿童在教师妈妈关爱下的点滴成长;并要求教师定期开展谈心活动和家访工作,用爱心呵护儿童。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涌现了许多“爱心妈妈”。教师妈妈王燕老师在教育笔记中写道:“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诗雨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平时主要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诗雨在家访过后偶尔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了,看人的眼神也渐渐有了笑意,渐渐融入了集体生活。”教师妈妈郁晶霓老师遇到过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爷爷奶奶父亲相继离世,年轻的母亲成了家庭的主力。孩子变得胆小孤僻而调皮。小雨的妈妈对孩子有很多的不放心,一再地拜托郁老师,郁老师为了安抚小雨妈妈的情绪,每天通过视频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告诉小雨妈妈。郁老师放学时推迟下班时间,单独辅导他完成操作材料上的作业。休息日,郁老师像妈妈一样带孩子去超市,看见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玩具、食品,孩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二、利用电子网络,搭建家园互动的快车道
只要孩子想爸爸妈妈了,教师妈妈随时可以带着孩子到视频活动室和家长面对面的电话、视频。教师妈妈们专门为留守儿童有针对性的开设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活动,植树节一起去给小树浇水,留守儿童大带小开展骑车比赛,制作水果拼盘、一起过集体生日……这些活动都和家长现场连线,让爸爸妈妈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三、关注祖辈教育,科学指导隔代教育困惑
“祖辈教育”容易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胆小、自私等问题。我通过组织线下给祖辈开设讲座、亲子游戏等多种形式,线上将优秀的育儿经验分享到祖辈的微信群里,让家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隔代教育的效果。
四、组织公益活动,发挥“教师妈妈”辐射效益
我每月利用周末带领着教师妈妈到社区服务站开展活动,教师妈妈们还利用节假日带领留守幼儿进行社会实践,如参观超市、花店,到小公园去游玩等等。我们还成立“家长义工” 服务队,他们能帮助教师妈妈一起拓展留守孩子们的知识面,带领留守孩子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二实幼的教师妈妈们将“爱心e家”活动扩散到集团内。在帮扶梅垛幼儿园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中,教师妈妈们将二实幼全园孩子捐赠的衣物和文具送到留守儿童的手中;在张沐幼儿园,教师妈妈们给留守儿童开展了多媒体教育活动《水果宝宝去旅行》,活动后还为留守孩子送上了各种水果和图画本。两次活动都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活动报道刊登在《姜堰日报》上。
小草,因为阳光的照射,呈现出勃勃生机;鲜花,因为水分的滋养,显得更加美丽。不少母亲参加了我们的活动,知道了童年对一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段时光里,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父母的爱,所以她们放弃了外出务工的计划,选择陪伴孩子,一部分留守孩子现在成为了半留守儿童,孩子的改变更加明显,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我们,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父母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