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蒋瑞辰是个有点“特别”的孩子,这些孩子总是游离于集体之外,在大多数的集待活动中,他们的兴趣总是保持不了多久。我认为他们可能专注力与坚持性不够,但是他们在一次自主游戏中的表现改变了我的看法。

科学区多了各种各样的积木,他们很感兴趣。一开始,他们总是搭了后面的倒了前面的,反复了好几次也没有成功,但是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没有放弃。当积木又一次倒下时,他们停了下来,坐在那儿想了一会儿,说你一言我一语说我知道了!”说完他们拿起积木放好,要放下一个时他们先用手指摁住这一个,这样即使不小心碰到,积木也不会倒下了。就这样孩子们一边塔一边自言自语:“给积木排队的时候,手要拿得下面一点不然它会晃来晃去容易倒下。”看来他己经找到了积木的窍门。

第二天的自主游戏时间,孩子们还是选择玩各种各样积木。只见他搭了一会儿就把积木全部推倒,堆成了一堆。正当我以为他没有耐心继续玩的时候,他们又重新塔了起来,原来他们想到了可以按规律来排队。尝试了好几次,最终他们选择了按每种颜色放5个这样的规律来给积木排队。

终于摆成功了,孩子兴奋地喊我:“老师,你快来看,我搭完了!”我赶紧走过去见证了孩子们推倒第一个积木时所产生的神奇的连锁反应,当这么的积木依次倒下的时候,孩子们的脸上充满了成就感。

在上个游戏中,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孩子。如,孩子们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积木之间距离,领悟到手拿得低一点能保持积木的稳定性,还想到了按规律排列积木等。这让我十分惊喜,我不禁反思:导致他以前“游离”的原因真的是我所认为的“缺乏关注力与坚持性”吗?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对孩子们的观察和了解太不仔细和全面。以后,我对孩子们多一些关注。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实际上是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孩子。如,在数学活动中,别的孩子需要手指点数,他们能直接报出物体的数量;在游戏中,他们不喜欢简单、重复、缺乏挑战性的游戏。我想,也许是日常的集体教学活动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才游离的。孩子们的案例促使我反思,今后我不会再给孩子们贴上“缺乏专注力”“游离”等标签,我会充分发挥他们爱钻研、学习能力强等特点,在游戏时让他们当小组长带领一些有同一样兴趣的同伴一起探索、创造。

此后,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材料的提供,我都会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个别孩子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时,我不会随意贴标签,而是会仔细观察、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给以适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