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即将落下帷幕,对于我而言,今年最值得庆幸的莫过于能够赴上海参加第二届学习共同体全国教育峰会,这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大会现场,我有幸目睹了多位教育专家、学术大咖和领航教师的风采,并聆听了他们精彩的报告以及学生代表的精辟发言。陈静静博士说,在真实的,平等的环境中释放自己,发自内心的与他人协作,共同体验、感受、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共同体的真谛。郑朝辉校长说,学共体课堂实践的意义在于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得到最大最好的发展。林局说,学共体的课堂要重视关系的建立,要着眼于高阶思维问题的设计。张华教授说,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负责任的创造者。郑艳红老师说,我们要追求真实的课堂,做真实纯粹的教育。冯恩洪先生说,全世界先进的教育都已经换了赛场,我们却还在旧的跑道上拼命。专家们精辟而深刻的语言不是我这个小人物所能理解的,所有我只有用一种笨拙的方法,那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回去后再慢慢地消化。除了专家们精彩的讲座让我陷入了深思,庄顺怡同学幽默的吐槽,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说,在课堂上老师浅表的回应比不回应来得更可怕些,她说,课堂本来就是我们的,学共体的课堂不是换位而是归还。
第一次听到“学习共同体”这个新生事物是在淤溪交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对学共体的认识是比较浅薄的,只看到了他的浅表现象,认为就是学生的座位安排要一破常规,排成U字形或者是T字形,营造出一种合作的氛围就行了。那时我对共同体还是比较陌生的,完全不能明白它到底是要以什么样的理念构建课堂,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展现课堂。第二次接触学共体,是本学期初,得到一次去城南学校学习的机会。在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了“倾听”“串联”“反刍”。那时我并不能够认同,心想,虽然它的理念是先进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要想把它真的实施起来,似乎不是那么现实,尤其是在我们农村学校。
非常感谢学校,感谢领导,给我提供了一次去上海学习的机会。感谢这次机遇让我对学共体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陈静静博士声泪俱下的演讲,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倾听。我们要弯下腰来,我们要放下身段,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倾听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不仅要在课内倾听孩子的心声,课堂外的观察与倾听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孩子的真实心境与现有的发展水平,才能察觉到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境和他们的迫切需求。只有教师懂得倾听儿童的声音,才能将这种良好的倾听习惯自然地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倾听自己的同伴,我觉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耳提面命式的教诲来得更有效些。
专家说,串联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把学生同教材串联起来,要把学生串联起来,我觉得这对于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如何将学生与教材串连起来,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至今我的思路还是一片混乱,的确,我需要思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想我现在迫切要做的除了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还要让他们学会真正的合作,学会接纳自己的同伴,让孤立无助的孩子不再存在。同时,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放慢自己的步伐,等等孩子们。就像金苹果学校墙上的标语所说的,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我曾错误的认为,共同体的课堂不再需要教师的示范了,教师的作用大大地削弱了, 其实不然,这样的课堂恰恰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课前需要缜密地思考与充分地准备,我们要聚焦课堂设计,实现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高阶性思维。我们需要示范倾听、示范尊重,示范接纳。我们要还给孩子一个真正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
曾有人说,教师不要去做一个匠师,但我觉得有时我们需要有一点匠人精神,但我们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情怀。也许学共体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们的孩子都会成为一株株毛尖草,最终将会成为草原之王。林局在圆桌会议上说,好的教育就是在清晨的时候,一个迎着朝阳、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说,我喜欢上学。这是一幅多么唯美的画面,坚持在学共的道路上,也许这个美好的愿景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