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满眉满眼欢喜的小模样老是萦绕着我的思绪。曾经的那次怒目也总挥之不去,莫非提醒我再也不要让你的孩子有这样的过激反应,哪怕你不知道背后的故事,也要冷静温和!
新父母学校的朗诵口才课程每周六都是在报告厅开展,今日上午我早早地到报告厅后台打开灯光音响设备,等待孩子们和他们的爸爸或者妈妈来朗读。
一抬头,局领导来了,说有一个讲座在此进行。我赶紧联系换地方,正在不停拨电话,一个孩子从后台欢跃到我的面前,大声说:“陈老师好!”忙着通话的我没有来得及回应,只是一个手势示意小声点,是我们班的男孩子越,他忙不迭地返身就跑。我下意识追上去:“等等,我们朗诵课换到四楼会议室。”生怕我的表情碰碎他欢喜的情绪。
这话得回到几个月前的傍晚,作业总要做完才可以回家,越的位置在最后排,组长跑过来说越就不写还发火。我走到他身边,他红着双眼,泪目瞪着我,那一刻我想到的全是他上课不举手,叫起来也不开口的样子,这会儿补个作业还犟,心生恼意,刚接班不久,怎么那么多问题孩子,我回到了稚嫩新手的狼狈,没好气地命令他坐下。围观的孩子充满正义同情地看着他们这位一直看似深沉温润的语文老师。越叉着俩腿,像是牢牢地钉在地上,火焰更盛。那一束刺人的目光瞬间击溃了我的恼火,这背后怎么了?谁惹他了?我跟班主任要他妈妈的电话号码,班主任听之前的老师说越是单亲,爸爸不在了。不在了?妈妈急火火地赶来,穿着工作服,进门就说:“对不起老师,昨天下班回家没管得到他的作业……这孩子就是不喜欢说话。”我不能唐突问人家的家庭情况,说:“还有谁管孩子的学习吗?”“就我啊。”干脆的仨字。“那……还有谁可以管?”“就我。”剩俩字了,让越跟妈妈回去补作业了。那一晚我使劲回忆自己的言行,是不是伤到了他,让他那么反应激烈。
那个周六新父母学校的朗诵课是我执教,我们班的孩子跟着父母来的较多,越拎着学习袋一个人找了凳子坐下来,课上一个个轮流朗读的时候,越发出了饱满流畅的声音,我一手帮他举着话筒,一手搂着他说:“对不起……平时我居然没发现你如此天赋的好声音,你的声音震到我了,再读一段给我们听听,好吗?”他抬起头,和顺地立直身子,更加传情地读着。在同伴和同伴爸爸妈妈的掌声中越跟我眼神对视的那一刻,我才稍稍卸下一点歉意,尽管那天我不是故意碰到他的哪一根最脆弱的心弦。下课时,他小手伸到我的面前说老师再见。
周一的语文课堂上,我隆重地把越的美声推荐给同学们,他很乐意地朗读了完整的一篇文章。同学们投向他欣赏的目光,侧耳倾听,他在同伴们由衷的掌声中满足地坐下了。
接下来的一个周六,依然是我上公益课,越蹦上舞台跑到我身边:“老师好。”坐到了第一个凳子上,靠着我的左手。在回顾上节课朗读内容的环节,几个孩子上来读过后,我试着问:“有谁能脱稿吗?”一个个左右瞥瞥,越一直看着我,我碰到他的眼光,他举起手,我示意他走到我身边,他说在家背掉了,我说试试看。他微锁双眉,手持话筒,背下来了,说:“不熟。”我说:“我知道你在家里一定背得透透的,要不再试试。”果然一溜儿背了下来,还留意了我们讲到的注意点,气则声发,声断气不断。我请他说感受,他说第二遍没那么紧张了。对啊,这就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感受,越经历了!下课了,他站在我身边,我注意到了他,他仰着头问我:“下周还是你上课吗?”我说不管谁的课,哪怕不是我上课,我总要来负责后勤保障的,你喜欢朗读就来啊。
今天,他第一个来了,直接从后台的小门冲上来,那样大声地跟我打招呼。他的妈妈在门外笑着跟我说:“一早起来就想来了。陈老师,自从周六来上朗诵课,现在特别喜欢开口读书,连作文也有话说了,以前写不出话来,神奇呢。”是啊,有这么神奇?越的妈妈比上次看上去焕发多了,我试探着问:“越以前是不是不爱讲话?”“去年他爸车祸走了,脾气就变了。”“……”“最近,爱上了朗读,开朗了些。”
朗读有这么神奇?朗读是能激发人的积极情绪,也能将读者带进文字的情感,获得情感体验,习得言语能力。但是对于越,我想应该还有另一个神奇的因素——关系的搭建,在我没有对他有太多了解的时候,课堂上的他那样漠然。而我对他有了内疚感后,他来参加朗读课程那样一个机缘,让我发现他,给我弥补的机会,我跟他的关系就悄然搭建。我对他的每个赞赏的笑容,轻轻的搭肩,柔和的语气,都是我们良好关系的凝固剂。所有的改变源于关系的搭建,而教育就在无声的改变中发生了。
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对“爱的意义”有一番经典的解释。在他看来,人类的爱有两种:情感之爱和理性之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一定是有情感之爱和理性之爱之分的。为什么爱一个孩子?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优秀;为什么爱一个孩子?因为她一直对我很敬重;为什么爱一个孩子?因为她可爱讨喜……这样的爱是情感之爱,是“小爱”。对于越,自从他主动来上公益朗诵课,自从他发出好听的朗读声,自从他主动脱稿朗诵,我对他产生了情感之爱。如果没有当初我的反省,对他的理性之爱,不去寻找他的闪光点,发掘他的兴趣,或许我跟越之间在每天的教学生活中就形成相看两生厌的局面了。
从越身上也让我体验到了遵循这样的教育常识“从兴趣出发,从他的日常生活体验出发”的秘妙。
有情感之爱作为基础的理性之爱,该是最理想的教育之爱,最具有改变人和发展人的教育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