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姜堰区教育系统第三期“行知讲堂”在淮海小学报告厅举行,“国培项目”首席专家郭炎军,区教育局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各相关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等参加。
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申海峰作《深耕贯通培养“一方土” 静待创新人才“万木春”》主题讲话。他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同一场精耕细作的农事,既要做慧眼识珠的“选苗人”,也要做躬身实干的“浇灌者”,更要做统筹联动的“护田长”,唯有如此,方能滋养出郁郁葱葱的创新之林,培育出不负时代的栋梁之材。
一是要选得好,就是要科学精准选苗,让“好苗”破土而出。拔尖人才培养,要高度关注“两种现象”。一种是“早慧苗种”,天赋异禀学生,早发现、早培养,量身定制特长兴趣加速进阶的学习路径。一种是“潜质新芽”,厚积薄发学生,需要动态跟踪、及时介入,持续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精准捕捉他们的成长变化点与潜力爆发点。要加强研究,优化完善好我们的区级选拔机制,制定好校级选拔标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智力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健康;二是要筑得好,就是要分层分类培土,让“根系”扎深扎牢。课程建设要注重“三个特点”:一是贯通,要立足“小初高”贯通,科学构建“思维+科学+阅读+技术”等核心素养链,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螺旋式上升。二是跨界,要推进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壁垒与教师之间的隔阂,组建跨学科研究组,围绕拔尖学生的培养目标,推动教师协同备课、协同授课。三是灵活,要打破原有课堂模式,探索长短课、大小课模式,满足不同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为课程建设注入新活力;三是要教得好,就是要匠心用心育苗,让“枝桠”向阳生长。教学方式从“粗放”到“精准”转型,精准剖析每一位拔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风格和兴趣偏好,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变“广种薄收”为“精准滴灌”。教师能力从“守成”到“破界”转型,既要“走出去”,与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先进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要“引进来”,邀请权威人士、行业精英,开展教学指导,分享前沿知识与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从“散兵”到“铁军”转型,着力培养本地成熟教练,让更多教师适应强基或优学社团的教学工作,大力引进全国熟悉强基、竞赛的金牌教练,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四是要学得好,就是要张扬彰显个性,让“花蕾”绽放异彩。越优秀的人,个性越强;尊重差异,方能百花齐放。拔尖人才要想学得好,必须注重兴趣培养、珍重自主发展、尊重个性张扬。这里着重提两个观点:没有兴趣就学不好,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能“自己学出来的”,一定是找到了兴趣方向,这是我们培养优秀人才首先要坚持的原则。没有健康就学不好,对于优秀人才,我们更要高度重视体育和心理健康,因为一个爱好运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一定强,各学校要扎实抓好体育课、大课间,让学生身上有汗、眼中有光、心里阳光;五是要评得好,就是要动态客观评价,让“果实”经得检验。评价不是尺子,而是成长的镜子。学生方面,要有进有出,定期开展全面的学业能力评估,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深入考量其课堂参与度、项目完成质量、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维度表现,针对“吃不下”与“吃不饱”两头学生实施动态分层管理。教师方面,要“能上能下”,对于在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中表现卓越、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奖励;相反,对于教学效果不佳、未能有效助力学生成长的教师,则要及时调整岗位,以此倒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国培项目”首席专家郭炎军作《融合·贯通·共育——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下的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实施路径探讨》专题讲座,围绕“高校招录的多元通道、多元融合的贯通体系、多维联动的精准实施”三方面分享了小初高贯通培养体系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思路,郭炎军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基础上深化多主体协同,最终实现学段贯通。
现场举行了圆桌论坛活动,论坛以“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为主题,围绕“战略引领”“样态描摹”“实践探索”“体系建构”四个主题,通过案例分享、互动交流等形式,系统梳理区域贯通培养的实施路径。
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孙长春主持活动,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系统研究其推进路径,着力破解关键问题,切实推动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机制的实践突破。活动现场还随机抽取了4位学校负责人交流对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看法、思考和实践经验。